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

[管理] 膽識567全民調查(上)


4月《Cheers》雜誌在網路上調查了4,000多位網友的意見,分屬於5、6、7年級,究竟哪個世代最有膽識?

文/盧智芳
From: 2005年5月 Cheers雜誌

不管你是幾年級,人生中總是有些時刻,你要跟未知賭一賭:「好,就這麼拼了!」

5年級:我要轉業5年級的鄭國正,曾經在中天電視做到新聞部副總監,負責所有新聞的規劃與操作。但是去年底,他實在看不下去電視圈盲目追逐新聞、收視率惡性競爭的生態,這個13年的媒體人起了轉行的念頭。由於「喜歡吃東西」,鄭國正過去認識不少食品界的朋友,他評估後,打算創業做食品加工。「放棄原來成就所需要的勇氣,比適應新的環境更大,」鄭國正說。剝離工作賦予的影響力,還要面對經濟不安全感,與周遭關心的眼光,中年轉業比任何事都需要承擔。

然而鄭國正沒有回頭。脫下襯衫,走出冷氣房,他在他的「兩人公司」中穿著T恤、短褲,身兼經營、採購、業務、送貨……,除了調配食物醬汁以外,什麼都做。他忙得很快樂,因為比起過去工作中有太多妥協,「現在我在做的,是我的事業。」

6年級:我要實現自我
6年級的陳怡萱,台中女中畢業後,以第一志願考上清華大學物理系。大三上學期,她發現自己並不那麼適合物理,反而對藝術更有興趣。於是在BBS站上發表一篇文章「用微笑祝福我」之後,決定休學重考。不要清大的學歷,等於不要一條鑲著金邊的前途。不只父母、親戚,連不認識的教授都跑來勸這個「脫隊的好學生」回頭。

「我有個東西想去追求,我要對自己負責,」陳怡萱說。既然不想走理工這條路,勉強念完也沒有意義。於是她開始白天到圖書館K書,晚上到私人畫室學畫。拼了4個月,又以第一志願考上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。

如果沒考上,陳怡萱可能只剩下高中學歷。但即使如此,也阻擋不了陳怡萱的決心:「摩西是先把杖放下去,水才分開的,一切都準備好才動,那就不是真的信心,」本身是虔誠基督教徒的她援引聖經故事說。

7年級:讓我上第一線7年級的林奐名,23歲,政大新聞系畢業,政大新聞研究所一年級學生。他從來沒有出國留學過,靠著英語輔系的訓練及自學,去年擔任「台北縣石門國際風箏節」的記者會、開幕典禮、頒獎典禮英語主持人及口譯員,「在台上的時候,我會忍不住發抖,」林奐名描述。

但經過那一次歷練,後來林奐名好幾次成為英國國家廣播公司(BBC)記者來台報導的助手,協助他們完成立委選舉的採訪。今年326大遊行,林奐名拿著BBC的麥克風站在媒體區,周遭的記者全比他大上好幾歲。年輕的林奐名不再怯場,對親自體會歷史性的一刻非常興奮:「真的很震撼!」他說。不管是創業、實現自我,還是在舞台上面對群眾,每個人都會面對這樣的考驗:在關鍵的時刻,敢不敢站上一個從沒站過的位置,接受一些超出自己本來能力範圍的挑戰。

那最後「推你一把」的力量,是一種眼光、意志、判斷,甚至包括後來能承受多少風險、能不能堅持下去的能力,簡單地說,稱它為「膽識」,英文叫做「guts」。為什麼在今天來說,膽識特別重要?

能力與膽識決定成功
因為不靠膽識踏出第一步,就不可能播下成功的種子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,也是全球知名經濟學家梭羅即指出:「有膽識的冒險,雖然有失敗的可能﹔但沒有冒險的膽識,注定會失敗。」在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對大學生提倡的「五識」中,膽識也是其中之一。

劉兆玄認為,知識經濟時代,創新是附加價值最高的活動,而創新往往來自去做沒有人做過、失敗風險很大的事。「我們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教誨,都是『中規中矩』、『按部就班』。你一想就是規,就是矩,還要在中間,突破就不大了,」劉兆玄說。沒有「有膽識」的國民,又何來「有膽識」的社會?膽識,影響個人、企業與社會的格局。膽識的重要性,在這次《Cheers》雜誌「膽識567全民大調查」中清楚顯現。決定成功的因素裡,年輕人看重膽識的程度,僅次於能力。

同時,近8成的受訪者都認為,他們比自己的父母更有膽識。這一代自認比上一代更有膽識,大環境的轉變功不可沒。抱持同樣觀察的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指出,少了經濟的壓力,社會價值觀多元發展,確實讓年輕人更有本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像他的女兒法律系畢業後投入社會工作,就是為了忠於自己理想。

(下篇待續)

沒有留言: